返回列表 发帖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 江南风情 

<FONT size=3>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 江南风情 </FONT><P></P><P>作者: 麦田 时间 2004年 5月17日</P><P>当远古大禹治水的足迹踏入这广袤之地时,萦回曲折的太湖水从长江之<BR>南,大运河之西漫漶而下,江南的指针,便停留在了那欸乃浆声,氤氲水雾,<BR>黑瓦白墙,与蓑笠渔歌中……</P><P>江南,地处宽广的长江河口三角洲,西起皖南,东濒大海,北抵江<BR>淮,南达宁绍,俗称为江浙地区,也即大禹治水时所到的太湖沿岸和绍兴的会<BR>稽山一带。而吴越古地,自商末周初的“泰伯奔吴”,到春秋时期的“越为禹<BR>后”,至秦汉以降后的“置会稽郡”,乃至明清的府司直隶,五千年历史的变<BR>迁从未将其遗忘。 </P><P>此地亦有三江五湖之说,然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厘定,历来却有着不同说<BR>法。一说“五湖”,即苏浙交界处太湖的五个湖湾:莫湖、胥湖、菱湖、游<BR>湖、贡湖;另说“五湖”即太湖。“三江”则是长江、淮河与钱塘江。以三江<BR>五湖为主干所铺构的水网世界,在古往今来的日新月异中、在水禾农山妍的吴<BR>越之地,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所谓江南。</P><P>悠悠的良诸文化自新炻器后期便在此发源,其后在广阔宁绍平原上与杭<BR>州湾一带的河姆渡文化也已放射出异样的光彩,而春秋之际的吴越之旅,给予<BR>了这片丰饶之乡最润泽的滋养,于是数千年的星移斗转,从蚕桑之泽,衣被天<BR>下,至人文鼎盛,美士辈出,江南,这片奇异的土地,将传统世界中的书本文<BR>化与农业手工业辉煌的物质文化,推向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极致。</P><P>人类文明的精伦奂美投射在了这个悠久的东方古国,在这轴名叫江南的毛边长<BR>卷中有了最充分的体现,一如十五世纪塞纳河与多瑙河畔的佛罗伦萨,成就了<BR>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P><P>人文主义的传播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便在那碧波绿影的摇篮中日<BR>益成长……</P><P>有人说,江南的文明是水的文明。那么,江南的形态,又何尝不是水的<BR>形态呢?潺潺的大自然溪流江水,便有着世上最为丰富与动人的形态,它温婉<BR>地流经这片吴越之地,沿途何处不是小桥水巷,何处不见枕河人家?围堰之<BR>地,则是田畴阡陌。而雕栏画舫,深巷杏花,仿佛是遗落凡尘的星星点点,仿<BR>佛淡墨浅彩的泛黄纸页上那几抹飞艳的朱砂…….</P><P>当我们匆匆的脚步带着尘世的沉重,踏上这掩盖在历史与时间背后恬淡<BR>而古朴的同里古镇时,吴越的云树烟芦,粉墙黛瓦,在一处处最为具体的人文<BR>景观与文化遗存里,展现在了我们的摄像机之前......</P><P>苏州自古以来, 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物阜民丰与令人陶醉的妩媚山<BR>水, 是许多文人纷纷建园于此地的缘故所在, 据地方志的记载, 苏州的私家<BR>园林, 起始于东汉,兴盛在明代, 到了清末,这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竟有一<BR>百七十多座。而最为闻名的苏州四大园林,按照朝代排列,宋元明清,依次为<BR>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P><P>“积水弥数十亩,傍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记忆中的沧浪亭<BR>也许正如范成大〈吴郡志〉里的这段文字,在苏州的众园林中,显得少精巧匠<BR>气,而多平旷率真。有人说,沧浪亭的气息是最为高古的,从楚辞〈渔父〉,<BR>到苏子美,欧阳修,到沈复......沧浪亭里的清风明月,近山远水,皆被赋予<BR>了园林艺术中最深邃的人文精神。</P><P>《浮生六记》中, 沈三白与芸娘, 曾居住在沧浪亭畔。芸娘因暑罢<BR>绣,终日伴夫君课书论古, 品月评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BR>有情”。七月之望, 三白跟芸娘本想邀月共饮, 但是忽然阴雨如晦, 但见隔<BR>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之间, 中秋日, 三白偕芸娘共游沧浪亭, <BR>“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 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 循<BR>级到亭心, 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烂然”, 这正是当时沧浪亭的<BR>写照 。 </P><P>狮子林始建在元代, 此地原来是一座寺庙, 由当时名画家倪瓒亲自设<BR>计的。并且还留下, 「狮子林图卷」画稿。 </P><P>这座园林强调的奇美部份, 是由太湖石所堆砌出的假山群, 因为这个太湖石<BR>是沉积在太湖底下, 长年日久以后波浪冲击, 自然形成洞穴凹叠的形状, 他<BR>就从那边把它运过来, 一块一块这样运过来, 然后再请工匠, 把它一层一层<BR>地叠起来的,并分为上、中、下三层, 里边到处都是空灵剔透的石洞。 也就<BR>是说, 人是能够在这些石洞中行走的, 因为这个假山面积比较庞大, 它有一<BR>千多平方米, 而且这个洞呢, 道路在里边是比较复杂, 而且道路比较多, <BR>也就是说人走在里边, 就好象是进入迷宫一样,非常有趣。当时历史上记<BR>载, 乾隆皇帝曾经六次到江南南巡,而到过狮子林有过五次。狮子林假山群,<BR>立有五百头狮子, 以代表佛教的五百罗汉, 这些狮群或立、或卧, 有的似狮<BR>舞、有的似狮吼,有的如双狮搏斗, 这五百头狮子,只有慧眼之人才能分辨出<BR>来, 乾隆在游赏之余,显得非常兴奋, 留下「真有趣」横匾一幅, 而当时陪<BR>他游园的状元黄熙认为, 「真有趣」不雅 ,建议皇上减个有字, 改题「真<BR>趣」两个字, 于是这块横匾留在了狮子林,至今仍在。</P><P>俞樾在“留园记”中说, "其泉石之胜,华木之美, 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中<BR>名园之冠", 留园既为江南名园之冠, 因此慕名而来者就大有人在。但它经历<BR>沧桑之后, 园中景色已不复往昔, 而庭园之胜仅具虚名, "相见不如不<BR>见" ,使人不胜唏嘘。 留园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兴建, 就已经深富盛名, 园<BR>中垒石为山,引水为湖,四时有不谢之花, 长年有碧翠之树, 亭台楼阁布局<BR>其中, 遂为江南四大名园之首。 </P><P>进了园门之后有游廊贯穿全园, 是匠心独具的设计。留园本来是,“明朝太<BR>仆”徐泰时的私人花园, 因为面积太大, 把一个园子, 分成西园跟东园两部<BR>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部分, 就是当年的东园, 至于西园呢, 后来成为戒<BR>幢律寺 。</P><P>到了清朝嘉庆年间, 布政使刘蓉峰买下留园, 经过重新设计规划, 种了大<BR>量的白皮松跟梧竹,取其“竹色清寒,波光澄碧”, 而改称为寒碧山庄, 大<BR>家也叫它做刘园, 光绪二年又归盛康所有,再吸取诸园的长处改建, 并正式<BR>改名为留园, 留园自建成起, 到历经转手,始终旋转在官宦文人之手, 因此<BR>它的风格, 一直停留在文人园林的范畴, 不失诗书风格 ,少有庸俗之举, <BR>被人们所称道。然而昔日名园风范早已难寻, 目前所保有的, 是按照记载在<BR>原址上重新兴建的,虽然也有曲径通幽, 堂奥纵深的意境, 但终非当年读书<BR>养性, 清寒避暑的留园了。一代名园, 数次易主,几经风霜……</P><P>网狮园坐落于苏州城东南葑门, 阔家头巷子里, “座石可品泉,凭栏可<BR>观花” 。这座古典园林以精致小巧著称, 是南宋退隐侍郎史正志, 所兴建的<BR>“万卷堂”故址,。清朝乾隆元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来到苏州, 看上了当时<BR>已经荒废很久的万卷堂, 于是他买下土地,在原址上重新规划, 建造园林, <BR>借“渔隐”原意, 自比渔人,自号网狮, 遂将新建的园林改名为网狮园。后<BR>来这座园林, 归太仓瞿远村所有, 所以又称之为瞿园。我国已故的名画家张<BR>善子、张大千兄弟, 对山水名园与树石盆景情有独钟, 他们在旅行苏州时,<BR>曾经借住在网狮园内。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每天在园中读书、作画, 并且<BR>饲养一只小老虎做为摹拟的对象。这是现在苏州园林当局管理者, 根据记载而<BR>写的, 但是年份就不可考了。</P><P>网狮园占地大约八亩左右, 是古典园林当中面积较小的, 但是它布<BR>局巧妙,结构紧凑,成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典型文人园林,其特色在于朴<BR>实跟纯真之美,不尚华丽装饰、色彩缤纷, 而是强调耕读之家的本色, 诗书<BR>画的境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就建造一座能代表中国建筑风格的明<BR>轩,丁铃也曾撰文记之。它正是仿照网狮园的房舍、庭园而建的, 也使得网狮<BR>园的大名远播海外 。 </P><P>离开苏州往南行, 运河中船泊不似江北那么繁忙了, 却留有丝丝古意, <BR>其中古纤道遗址,是古代纤夫的辛苦留下的历史见证, 再往南行到了吴江<BR>县, 有一处同里古镇, 也是浑然天成,古朴多趣的。</P><P>同里距苏州二十七公里, 就到了同里古镇。这个小镇是以青石铺路, <BR>街道古朴,弄回路转,里巷幽长。</P><P>同里是江南四大古镇之一, 民风保守, 老妇人穿著相当苏式的服<BR>装, 蓝布上衣,头上裹着毛巾,显得相当有趣。同里之所以成为水镇,是因为<BR>矗立在太湖水网之间,四周五湖环抱, 似一片荷叶荡漾在碧波中, 也正因为<BR>它地处于泽国之间,在历史上因交通闭塞而少有兵灾。古镇里明清建筑保存至<BR>今, 依旧是完整如初。</P><P>而同里之美, 便在于它绿水家家映小楼。全镇被川字形河道分隔成七<BR>个区, 在河道跟陆道交叉错落下, 形成层次分明的山水优美画面。隋炀帝时<BR>开凿了江南大运河, 自此运河沃土形成了所谓的“富土”, 自然丰厚, 行船<BR>在水道之间, 令人有「水泊扁舟通万里村人来往但轻摇」的感觉。在此得天独<BR>厚的美景之下, 同里人才辈出,根据镇志的记载, 从宋代到清代这块小小方<BR>圆之地, 出了一名状元, 三十八名进士, 还有举人八十位, 可谓是儒绅大<BR>夫彬彬辈出。 </P><P>除了人才辈出之外, 桥多也是特色, 同里镇上街河并行,桥路相接, 镇<BR>内十五条河流,全长六公里。上面架着四十九座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桥。而<BR>建在清代的太平、吉利、长庆三桥, 是同里桥中之宝, 它小巧玲珑,古朴典<BR>雅。三桥之名皆为兆吉之意,以至如今镇上的居民, 在嫁娶的时候, 则须在<BR>鼓乐声中, 抬着花轿经过此三桥。而同里人适逢六十六岁的生日, 也要在生<BR>日当天午餐以后, 寿星在家人的簇拥之下,走完太平、吉利、长庆三座石<BR>桥, 求个吉利。同里人为了妆点桥意, 还留下了「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BR>峙映双虹」的美句。</P><P>在这样文风鼎盛的地方, 名士居多的环境下,同里出现了许多深宅大<BR>院, 其中又以退思园为文人园林之最。</P><P>退思园建在清光绪年间,是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退职回乡以后所建的私家园林, <BR>取名「退思」,有退则思过的意思。退思园布局巧妙, 园主不露富, 又处处<BR>流露富态, 像这道门由汉砖和杉木相接, 高大厚重, 区隔在正厅和内宅畹芗<BR>楼之间,而设计的精巧, 材料施工的严谨,亦无处不透着主人的巧思。</P><P>所谓文人园林, 善于隐喻,长于借景, 更重要的将主人的人生意境借着<BR>建筑巧妙的安排全盘托出, 在虚虚实实之间, 表现出中国人的含蓄之美。不<BR>是风雅之士, 进园之后无法领略, 唯有在沉静中细细品味, 才能感受到中国<BR>读书人退让、谦冲的气质。</P><P></P><P></P>
!qqconnec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itle!: !qqconnec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qqconnec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qzone! !qqconnec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weibo!!qqconnec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weibo! !qqconnec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qqconnect:connect_viewthread_share_to_pengyou!

回~

TOP

返回列表

广播台

      关于本站 | 社区文化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 免责声明
      GMT+8, 2024-10-7 19:26, Processed in 0.043362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enabled
      © 2010 汕头爱猫者协会 (汕头爱猫者协会 http://www.stcfa.org)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discuz!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80号 粤ICP备130785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