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 2010-6-17 中国生物多样性,你了解多少?
http://www.cwca.org.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799
各地纷纷展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
环境保护部近日在北京动物园举办“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纪念碑落成仪式”;中国国家林业局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同在北京城区和大学校园组织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展板宣传活动。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甘肃省纷纷进行了生物多样性活动的宣传。上期应知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面临的威胁,本期就如何应对挑战,我国有哪些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等方面,一一作出解读。
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了何种措施?
■加强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监测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了多次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规模生物资源调查,近年来又完成了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第三次大熊猫资源调查、全国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状况调查。目前,正在实施全国重点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全国典型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专项调查。
目前,我国建立了各级环境监测站2389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监测体系,并在东北、华东、西北、中南4个区域设立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同时还组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建设了36个生态系统定位站,并陆续建立了长白山、东灵山、神农架、古田山、鼎湖山、西双版纳等多个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大样地。
■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我国Z.F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十五”期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共营造生态公益林800万公顷,9333万公顷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造林2133万公顷,其中生态退耕538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200万公顷,封山育林133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各项治理任务达667万公顷;“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造林341万公顷,新封山育林346万公顷。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41个,保护区总面积约147.73万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面积92.67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面积的12.55%和62.72%。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我国Z.F制定并实施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管理制度,包括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行特许猎捕证制度,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实行采集证制度,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行驯养繁殖许可证制度,出售、收购、利用、出口、引进野生动植物须经有关部门的批准。
生物多样性保护哪些须改进和加强?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体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有所减缓,部分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依然有一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地位
自《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以来,“生物多样性”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我国公众所熟悉。但是,无论是Z.F决策者,还是广大公众,尚没有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地位。今后应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力度,并把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Z.F目标考核责任制。
提高法律法规和规划的执行率
一是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要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并把相关规划和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是要进一步发挥广大公众、媒体和民间团体的监督作用。
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虽然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自然保护区的设计过分强调濒危物种本身的保护,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栖息地的整体保护重视不够。应运用生态系统方式,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加快建设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已进入一个关键阶段,但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已明显滞后于保护需要。应加快建设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开展长期生物多样性监测。
战略·规划
我国生物多样性有哪些重要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这一纲要是全国人大在2006年3月通过的,它确定了2006~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生物资源等战略任务。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这一行动计划于1994年6月由国务院正式发布,确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目标为“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并使这一严峻的现状得到减轻或扭转”,同时确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7个目标。围绕7个目标,该计划设计了26项行动、18个重点项目。
《中国21世纪议程》
1994年3月由国务院颁布了这个议程,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其他生境和物种;加强生物多样性编目等科学研究;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易地保护;寻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相协调的途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这一规划纲要规定,到2010年,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200个左右,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10%;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90%左右自然保护区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7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和管理设施。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国务院在1998年11月发布了这个规划,其总体目标是:用50年左右的时间,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其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
小常识
生境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生境也是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又称栖息地。生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而描述一个生物群落的生境时通常只包括非生物的环境。
生境选择
生境选择是指某一动物或种群为了某一生存目的(如觅食、迁移、繁殖或逃避敌害等),在可到达的生境之间寻找一处最佳生境的过程。也就是说野生动物通过对生境中生境要素与生境结构做出反应,以确定它们的适宜生境。
野生动物的生境选择既反映了这一物种的进化历史、目前的环境条件及与其它动物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种群的生存能力。在野生动物的生活史中,有的物种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选择显著不同的生境,异质生境是满足其存活及繁殖必须具备的条件。
生境破碎化
生境破碎化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总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不同的背景基质所隔离。包围着生境片断的景观,对原有生境的物种并不适合,物种不易扩散,残存的斑块可以看作“生境的岛屿”。
生境的破碎化在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的同时,加大了动物种群间的隔离,限制了种群的个体与基因的交换,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威胁着种群的生存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