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当前离线
|
|
9#
发表于 2005-8-7 13:51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TBODY><TR><TD align=middle height=50><P><FONT class=red_3 size=3><B>关于小动物救助的几点看法</B></FONT></P></TD></TR><TR><TD class=gray align=middle>2005-06-07 15:28:18 重庆流浪小动物救助网 出处:</TD></TR><TR><TD height=10></TD></TR><TR><TD vAlign=top><TABLE class=tablew border=0><TBODY><TR><TD><TABLE class=tf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class=bw><FONT class=htd id=font_word style="FONT-SIZE: 14px; FONT-FAMILY: 宋体,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一、救助概念<BR>小动物救助是一种义务行为。是在自觉、志愿的前提下,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对生命进行人道主义的拯救。在这个概念里,自身意识和道德观念是行为的前提,而自身能力和所具备的救助条件是行为的基础。<BR>这种救助,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对身边的朋友宣传“科学文明饲养、善待关爱生命”的主题是一种事前救助,也可以叫预先救助;遇到流浪动物实施救助行为是一种主动救助,也可以叫积极救助;完善领养制度,做好义务回访是一种后续救助。给流浪动物捐钱捐钱是间接救助,亲身参与救助行为是直接救助。甚至对流浪动物的安乐在特定情况下也算是一种特殊救助。多种形式的救助行为相互结合起来,多层次展开,才会使小动物救助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BR>二、救助行为<BR>每个人在注册成为义工后,在形式上就成为小动物救助网的一员,在实施救助行为时,首先应当想到的是“量力而行”的原则。自已既然是其中的一员,那么就应当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去解决目前的问题,而不是首先想到把问题交给“基地组织(网站)”去解决,所谓“基地组织(网站)”的人也不过是与之相同的一些普通志愿者罢了,而并非“专职和专业的救助人员”。<BR>在目前“基地组织(网站)”具有客观困难的情况下,每个义工在救助过程中,都应当充分考虑到所存在的实际困难,都有义务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许会有这样的情况:有人遇到流浪动物就打电话叫“基地组织(网站)”的人去接,去了之后,他就一走了之。有的可能以后还会打个电话问问救助后的情况,有的甚至就不闻不问了,也不管被救助的流浪动物被怎样处理。也许他自己觉得,发现了流浪动物并通知“基地组织(网站)”就是已经实施了一个救助行为。但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对于一名义工来说,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消极的救助方法。假设看到一只流浪动物,只要是自己认为需要救助的,那么是不是给“基地组织(网站)”一个电话,那就必须要有人来救呢?假设每个人都有实际情况或者具体工作不能分身,都愿意只出钱或物,而把事留给别人去干,那么还有谁来干呢?有人认为这也是一种救助行为,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责任的转移。我这里不是说遇事不能求助于人,而是当别人无法给予援手时,自己要勇于承担起一切,就是要“尽力而为之”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与勇气,那么就要衡量一下自己是否应该去做?所做的是否正确?<BR>我个人认为,“基地组织(网站)”实质上是一种人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网站是一种交流沟通和信息传达的平台,是把不同地方、不同职业、不同个体差异的人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无形纽带,在这个大的范围里,每个在圈子里的人都是平等的,这是一种自发性的团体,没有任何强有力的法定保障措施来监督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作为小动物救助网的义工(无论是所谓正式挂牌义工还是普通注册义工),都是普通的志愿者,大家都是在一个同等的平面上,差异只不过是在现实中所付出的财力,物力、人力的多与少,从不同角度对某一事物有着认知上的多样化。<BR>有了“基地组织(网站)”并不意味着就有了一个可靠的,能够解决一切救助问题的保证,它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形式而具体存在。这个“基地组织(网站)”的管理和维持是每个义工的义务,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都转移给“基地组织(网站)”这个存在的形式。更何况这个所谓“基地组织(网站)”由谁来负责?负什么责?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BR>三、基地情况<BR>因为本人离基地较近,了解一些基地的日常情况。基地位于高滩岩瑜园宾馆下坡处,离公路约三至五分钟路程,但因正在修筑立交桥而迁建农舍,坡较陡也不好走。现基地共有9只狗、9只猫,除了一只温驯的猫外,其它全部是用笼子圈养,每天必须有人去把狗放出来解手,给猫换沙盘,然后做清洁,砍柴、生火、做饭,洗衣服、喂药,打针、消毒等杂事。(还都是些未细化的工作)<BR>尽管也有相当的义工在奉献爱心,比如捐钱捐物,但由于基地位置原因,加上绝大多数义工都在上班或者上学,所以平常能按时固定到基地的人手相当奇缺,还不算上把猫或者狗送到医院治疗所花费的人力,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基地的收容能力。加上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大家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分工协作,显得比较凌乱,更谈不上有多的人手去四处救助。<BR>四、一些解决办法<BR>1、救助义工根据自身能力,尽量自己解决所救助动物的安置问题。<BR>2、招聘专职义工或者社会人员(下岗、待业、退休,有爱心讲奉献、踏实肯干)在基地做事。<BR>3、请某些只会在网上批评和指责的人多提建议,多做实事,而不仅仅从口头上做表面文章。<BR>4、互相之间以诚相待、以礼相待,理解、信任、交流,团结、协作。<BR>以上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请多提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BR><BR> </FONT></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
|